宣讲家文稿:读《论语》,学做人

本文摘要:我今天想讲三个问题:一是对《论语》中心思想的明白,其实就是讲做人的原理;二是想说一下两千多年来,《论语》中所展现的做人的原理对中国人的影响;最后跟大家说一说这几十年来,我自己读《论语》的一些体会。一、《论语》的中心思想:学做人说到《论语》,人们常讲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这句话是宋代传下来的,到如今已传了一千多年,意思是《论语》是一种政治哲学,它的中心思想是治国原理。 因此,人们普遍认为《论语》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就是资助历代统治者治国、统治老黎民。

开云体育APP下载

我今天想讲三个问题:一是对《论语》中心思想的明白,其实就是讲做人的原理;二是想说一下两千多年来,《论语》中所展现的做人的原理对中国人的影响;最后跟大家说一说这几十年来,我自己读《论语》的一些体会。一、《论语》的中心思想:学做人说到《论语》,人们常讲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这句话是宋代传下来的,到如今已传了一千多年,意思是《论语》是一种政治哲学,它的中心思想是治国原理。

因此,人们普遍认为《论语》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就是资助历代统治者治国、统治老黎民。一直到现在,仍然有人抱持着这种看法,甚至存在这样一种说法,通常被压迫的人都阻挡孔子的儒家思想,通常处在社会上层,有较高职位的人都拥护、赞扬孔子。今天我想说的是,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其实并不能说明《论语》在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职位和影响。《论语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借用《大学》里的一句话就能简朴明晰地说明,即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

也许有人会问,儒家不是讲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吗?怎么它的中心思想不在这个地方?孔子也好,儒家也好,他们确实以“治国平天下”为最高目的。孔子周游列国,到各个诸侯国游说国君,就是因为看到天下无道,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其时的情况,所以许多人有上述质疑是很正常的。

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,就是孔子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个目的。《大学》里讲了八条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紧接着八条目的一句话是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

说明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基础在于“修身”,这才是对儒学,对孔子《论语》中的思想全面、完整地明白。从《论语》自己的内容来讲如何说明这一点呢?《论语》里有这样一段对话,子路曰:“卫君待子为政,子将奚先?”其时有传言说卫君要请孔子出来当政,子路就问孔子,如果卫君请您出山,您首先要做什么。子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“正名”是什么意思?我们看《论语》中的另一段话。

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孔子对曰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”齐景公认为孔子说得很对,如果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那我还能吃得上工具吗?这句话反映了其时社会秩序的杂乱。

大国之间相互争夺土地,天子命令不了诸侯,卿医生势力扩张,篡权甚至篡位。好比鲁国的国君就被排挤了,实际掌权的是鲁国的三大家族: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。

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,是孔子希望恢复的秩序,而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调整,就是“正名”。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,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;父亲像父亲,儿子像儿子,处在什么样的职位就行使什么样的权力,尽什么样的责任义务。君、臣、父、子,种种人都各得其所,这就是孔子详细的治理目的。

怎么才气够到达这一目的呢?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:“导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如果用行政下令来引导黎民,用刑罚来强行统一大家的行为,老黎民可能会因为畏惧受罚不敢做坏事,但却不能解决基础问题。

如果老黎民没有羞耻心,那就不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应做,只要制度出了空子他们就可以钻,相信这一点我们自己从现代的日常生活里也可以体会到。因此孔子主张“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,用道德引导老黎民,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,这样就能使他们“有耻且格”,有羞耻心并自觉走正道。

要通过改变老黎民的行为来改变其时的社会乱象,基础就是要提高黎民的自觉性,让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底线,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应做,这样社会上的问题才好解决,才是从基础上解决问题。“为政以德”把“正名”落实到了老黎民的自觉作为上,或者说老黎民的自觉是“正名”的一个基础。之后孔子又提出一个看法,要让老黎民行得正,首先当权的统治者要做楷模,即“正人先正己”。

关于这方面,《论语》里讲得许多,好比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你自己行得正,就算不发号施令,老黎民也会随着你做;你自己做得差池,还要求人家怎么做,人家不会听你的。“苟正其身矣,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你自身不正,能正别人吗? 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这句话是一个很生动的比喻,“君子”指在位的有权势的人,他们的品德好比是风;“小人”指普通老黎民,他们的道德民风好比是草。

“草上之风”,这里“上”字用作动词,指风吹到草上;“必偃”,草就随风倒。也就是说,要改善老黎民的道德民风,关键在君子能不能率先示范。向导的品行如何自然会影响下面的人,影响普通老黎民的道德看法。可以说,孔子周游列国找其时的一些国君谈的主要是这个问题。

孔子对季康子说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你自己带头了,下面谁敢不正呢?这是很简朴的原理,也是最关键的。我试着把孔子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思路归纳综合成三句话:为政的基础是正名;正名的基础是正人;正人的基础在正己。

按这个思路去思量,治理天下最后就落实到了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而最关键的是当权者要修身。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,我们就不难发现《论语》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,怎么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展开的。作者:钱逊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,国际儒学团结会原副会长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《钱逊:读《论语》,学做人》点击“相识更多”检察完整文稿。


本文关键词:开云体育APP下载,宣讲家,文稿,读,《,论语,》,学,做人,我,今天

本文来源:开云体育APP下载-www.ssymcl.com

0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